中国大陆性别平等领域扫描 2025

中国大陆性别平等领域扫描 2025年
我的观点是:不要适应现实。你可以聪明,可以有策略,但不要去接受这个现实“就是一切”的观点。
此刻的世界,不过是无数可能世界中暂居其一的存在。
—— 朱迪思·巴特勒 2025年4月
读者朋友们好,
2024年,「翻山」发布了《性别平等领域扫描(上篇)》,试图以行动者的视角,描绘中国大陆性别行动的生态。

时隔一年多,我们带来这篇新的观察与感知。它既是写给仍在行动中的人,也写给正停滞、转向、或回望的人;既写给本地现场,也写给广阔世界里关心性别议题的伙伴。我们在意的问题是:
此时此地,还能做什么?还能怎么做?还能和谁一起做?
我们是怎么写的
本文由「翻山」“价值投资”团队主笔,采集自我们过去2年期间对一线机构、话题社群、行业事件与政策环境的跟踪观察与深度讨论。
文中的数据、定义与判断,均出自「翻山」团队自身的统计与思考。完成初稿后,我们与少数的专家老师讨论了部分结论与措辞,后经修订,正式发布当前版本。
我们是谁
「翻山」是一个关注性别话题的Newsletter项目。作为非营利项目,「翻山」成立于2023年,扎根中国大陆。以原创内容为起点,我们将会员订阅的收入转化为「价值投资」,回馈至中国大陆的妇女权益相关项目。
- 我们的发起团队跨越行业壁垒,来自企业、非营利机构、文化与艺术团体等不同界别;
- 团队成员从事性别公益年限平均超6年,曾以主要负责人的身份执行过中国大陆单笔金额最大,总量金额最大的性别专门资助;是中国大陆性别平等一线从业者最紧密的同行人
/这是什么/
《性别平等领域扫描》系列,是「翻山」团队为价值投资工作所撰写的研究材料,用于理解当前性别领域的发展趋势。
它不是一份中立的研究报告,更多是「翻山」团队内部的思考笔记。
/我们是怎么写的/
本文由「翻山」“价值投资”团队主笔,采集自我们过去2年期间对一线机构、话题社群、行业事件与政策环境的跟踪观察与深度讨论。
文中的数据、定义与判断,均出自「翻山」团队自身的统计与思考。完成初稿后,我们与少数的专家老师讨论了部分结论与措辞,后经修订,正式发布当前版本。
/我们是谁/
「翻山」是一个关注性别话题的Newsletter项目。作为非营利项目,「翻山」成立于2023年,扎根中国大陆。以原创内容为起点,我们将会员订阅的收入转化为「价值投资」,回馈至中国大陆的妇女权益相关项目。
- 我们的发起团队跨越行业壁垒,来自企业、非营利机构、文化与艺术团体等不同界别;
- 团队成员从事性别公益年限平均超6年,曾以主要负责人的身份执行过中国大陆单笔金额最大,总量金额最大的性别专门资助;是中国大陆性别平等一线从业者最紧密的同行人。
- 成功推荐第1位或第2位朋友订阅,可各获返现10元
- 从第3位起,每推荐1位朋友订阅,可获返现15元,同时,请添加小助手微信(fanshan_org)领取「翻山」团队准备的额外礼物 —— 《中国性别平等知情书单(含所有资源)》大礼包 🎁
以下是您的专属推荐链接,分享给朋友,开始领取返现:
%%{name}%% 推荐您以优惠价格订阅翻山: https://fanshan.org.cn/share/%%%%{uuid}%%%%
中国大陆性别平等领域扫描 2025
目录
前言
大家好,在2024年「翻山」上线伊始,我们发布了《性别平等领域扫描(上篇)》。既然标记出“上篇”,便理应有“下篇”。这篇文章已经拖了太久。迟迟未能下笔,除了主笔团队忙于996的主业(已离职),也因为项目组无处掌握当前性别平等行动社群的广泛数据,没有信心在一篇宏观定位的文章里得出超过《上篇》的观察结论。
自《上篇》发布以来的18个月,中国大陆的性别行业格局已然经历又一轮变化:2024年1月份,「翻山」统计中国性别平等团队在大陆的总数量不超过120家(+-15家误差)。

团队数量的增加主要因为前期统计的疏漏。至于新老机构的更迭,仅限于「翻山」团队掌握的信息:
- (至少)有3家成熟期**机构的流动资金预计在年底消耗清空;
- 在大众所熟知**的范围内,有大约7家机构在2~5月期间停发工资。
- 成熟期**:且粗暴一些,我们定义成熟期即团队存续时间在3年或以上。
- 大众所熟知**的范围:在“一条”、“人物”、“故事fm”等公共媒体有过曝光,或在本地比较被熟知的机构。


性别团队在中国大陆 (数据统计截止于2025年4月)
同时,我们观察到19例(误差不确定)主要以小红书账号为主的性别话题博主(不包括个人博主)。
从以上数据出发,中国大陆又经历了怎样一轮行动环境的变化呢?
下文会具体阐述这一观点。
本年度的领域扫描的主要问题是:
一、2025年的中国大陆,性别平等的行动路径是什么?
二、各方的行动策略可以怎样调整,以适应当前的环境?
如果您是性别话题的读者与关注者,本篇文章将不会提供太多有关“性别平等在中国是什么状况”的解答。
我们对性别平等现状的感受与《全球性别差距报告》基本相近。进一步讲,您可以把本文所提供的故事、数据和评论视为对“中国在全球性别平等差距中排名第103位”的论据之一。
如果您是我们的从业同行,我们十分欢迎您的反馈。欢迎通过以下渠道联络我们:
邮箱:fanshan.general@gmail.com
Twitter:fanshan_
Instagram:fanshan翻山(@fanshan_org)
微信:fanshan_org
小红书:翻山fanshan
一、建立一个完整的“性别平等行动谱系”概念
Strategizing a Spectrum of Gender Activism
在上篇,我们提出性别平等的行动路径可以普遍被归纳为两种:
2)二是当「系统性变革」(institutional change)的时机暂未成熟,则以偏向无架构(引自乔·弗里曼的structureless)的、长期主义的姿态将「行动」播散在一切可能的方位。
在这里,或许可以给一些更具体的例子,帮助不熟悉“行动路径”这个概念的读者建立感知。比如,所谓“天时地利允许”,或许是类似2015年《反家庭暴力法》的立法过程。最后的成果,是国内各方团队与政府体系、人大代表、法律学者、媒体公众之间多方协作的结果 —— 具体可见《反家庭暴力法的立法倡导与实践》一书。
再比如最近,#maskpark事件所促发的独立调查行动。#maskpark 的调查几乎完全依赖年轻社群的自组织力量。她们运用公开资料、资金流向、数字取证等方法,尝试补足法律和制度的空白。然而,缺乏行动经验的培训与学习,被正式的政策通道格挡在外,也没有配套的媒体环境,种种因素让这些努力不断遇到阻碍。更多讨论,可见我们8月份发布的《编辑部通讯》。
当“系统性变革”的时机尚未成熟、甚至因制度阻碍代际断层,行动者们则会采取更为分散的“无架构影响”:这里的例子,包括小红书上涌现的“女性友好空间地图”、或是城市社群内通过读书会、播客、写作等方式,持续营造“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尝试。
对此分类框架,我们想补充一些想法。首先:
💡路径一的系统性变革和路径二的无架构影响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由一条光谱相联

由此,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体会“行动路径”的交互,就像我们在《上篇》中所说:
不存在哪一种路径是另一种的下位/上位替代、不存在哪一类更正确的路径。 恰恰相反,行动路径1)和2)甚至可能互为依托:两者只有在彼此都通达、都能被践行的前提下,各自的意义才能成立。否则单纯置身于系统内(路径1),似乎也只是国家女权主义(state feminism)的另一种表达;亦或单纯施行个体的、非政治化的实践,又容易踩中新自由主义的陷阱。 而当两者同时存在、互为守望,那么以策略性的姿态与系统/体制(institution)进行对话、协商、对抗的种种尝试,则可以保障系统之外的行动者们不与公共价值脱轨 ——毕竟在历史上,仅仅通过讨论“向下自由”或“脱美役”,并不能够争取到牢固的妇女自主决策权。 反之,与系统/体制互动更频繁的女权主义者们,也需要警惕“置身事内”的行动方法所内含的矛盾与限制。
再结合上篇的《行动社群谱系图》(点击后在新页面展开),我们可以更便利地在光谱上定位出大陆性别平等的各个类别的参与者:

我们将光谱分割出5个“定位标”(archetype),从左到右,“系统性变革”的特征逐步减少,“无架构影响”的特点逐渐增加。恰好位于定位标上的行动代表分别是(从左至右):
- 国际组织:国际组织的行动理念往往
- 在民政注册的非营利组织
- ?
- 社交媒体团队账号
- 个人博主
有关“系统性变革”和“无架构影响”两例路径的特征,我们在《上篇》已有过阐释。作为一份解释型框架,一定有例外不能被归纳。但整体上,我们认为:

最后,我们希望引导读者们关注到“所有行动之所以能成立”的前提,也就是行动叙事(narrative)。
什么是行动叙事?
从「翻山」团队自身的经验,我们认为大陆的行动叙事本质上是一种结社依据(the basis on which communities come together)—— 某种国际的叙事,和某种国内的叙事,在相互借鉴彼此理论、语汇和关切议题的互动过程中,荟萃出一种辨认你、我、ta的边界感:由此,谁能做什么(以及“什么不能由谁做”)、谁可以和谁合作(以及“不能和谁合作”)这两大行动问题进而能被回答。



3个行动叙事的案例分析,点击展开浏览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份完整的《(中国大陆)性别平等行动谱系》:

在接下来的文章,以这份《行动谱系》为框架,我们将提出三个递进的想法,用以概括我们对2025年性别平等领域的整体感受:
- 在中国大陆,行动叙事之间已经出现明显的分隔。
- 2025年,性别平等行动领域已显现出“死水期(abeyance)”的征兆。
- 身处大陆的行动者,需要共同倡导,并动态地实践行动路径的“中间定位”。
二、行动叙事的分隔
Divergence of Activist Narra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