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min read

当她喊痛时:女性疼痛的复杂真相

女性与疼痛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中复杂,它既是一个生理议题,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共同构成了一种独特却又普遍的女性处境。

作者:凌懂事

作者:凌懂事,关注身心灵,关心女性。
编辑:Alexhood、鱼灯

编者按:我们很熟悉疼痛,有点太过熟悉了。我相信每一位读者,当看到这篇文章的标题,都会想到自己生命中至少一位女性,可能是“她”,也可能是自己。无数基于疼痛的女性书写,从文学作品到脱口秀,似乎都在反复证实着一个共识:疼痛是一种女人的共同语言。

而今日文章的作者从临床医学知识的专业角度,为我们这种直觉性的体验再次提供了扎实的肯定:女人的疼痛从不是无病呻吟,女人的疼痛不但真实存在,而且因为女性身份而更沉重、更多发、更强烈。请大家珍惜地收下这份新知——它已经晚来了很多年,就如同无数关于女性体验的知识生产,即使它在很多女人内心深处,或许一直是我们早就知道的事。今天的文章也将开启一个关于女性和疼痛的文章系列,欢迎保持关注。

谢谢这位作者。

“女人比男人更能忍痛”——我是听着这样的话长大的,甚至一度喜欢半开玩笑地用这句话调侃身边的男性,把它当作一种“女性更强”的证明。然而,当我真正开始从事疼痛管理与康复的工作后,我才意识到:这个流传甚广的观念不仅是错误的,还可能无形中阻碍女性获得及时、有效的疼痛干预与康复支持。

女性与疼痛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中复杂,而与之相关的知识却又如此稀缺、缺乏普及。这背后不仅涉及医学认知的局限,也映照着更大范围内的性别健康差距与社会叙事缺失——它既是一个生理议题,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共同构成了一种独特却又普遍的女性处境。

在我于疼痛诊所工作的半年间,接诊的患者中女性比例高达约70%。她们中有人长期受偏头痛折磨,有人因关节炎而步履维艰,也有人因生育后遗症陷入沉默的疼痛。这一性别差异绝非偶然,它让我不断追问:疼痛为何更“偏爱”女性?是激素与神经机制的差异,是多重角色带来的身心负荷,还是那些未被言说的情绪正在通过身体呼救?

一 疼痛是什么:身体的警报器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人感觉不到疼痛,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听起来似乎很美好,但现实却截然相反。就像麻风病患者由于神经受损而逐渐丧失痛觉,他们无法感知到伤口的存在或温度的极端变化,往往因此遭遇更严重的继发性损伤——比如无意中烫伤自己,或因反复摩擦导致关节无声地变形。疼痛从来不是身体的bug,而是进化赋予我们的一套精密警报系统。

中西医对疼痛的理解看似不同,实则本质相通:都认为疼痛是身体发出的重要信号

西医强调“神经传导”,受伤时局部会释放炎症物质,像信使一样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电信号,信号通过神经网络迅速上传至大脑,于是我们感知到疼痛。

而中医则从“气血状态”入手,将疼痛分为两类:一种是“不通则痛”,好比管道堵塞,气血运行受阻,引发胀痛、刺痛;另一种是“不荣则痛”,源于气血虚弱,局部缺乏滋养,从而导致隐痛、酸软乏力。

除此之外,长期的情绪问题其实会转化成身体上的不适——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躯体化”,比如反复头痛、胸闷、背痛,都可能是情绪在“说话”。这在中医中也同样有照应的理论:早在几千年前,中医的“五志学说”就已经系统地讨论了情绪与健康的关系:“悲伤肺、思伤脾、喜伤心、怒伤肝、恐伤肾”。情绪之所以能影响身体,是因为它会扰乱人体“气”的正常运行。比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相应地,五脏功能失调也会影响情绪状态。例如心气血虚的人更容易悲伤欲哭,肝血不足的人往往急躁易怒。

现代医学也印证了身心之间的紧密联系,我们体内有一套自主神经系统,它就像大脑和身体之间的桥梁,既管理内脏运作,又和情绪密切相关。比如肠道被称为“第二大脑”,当你紧张、焦虑时容易腹泻或腹痛(肠易激综合征),而抑郁情绪也常伴有便秘、消化不良。正因为此,很多康复技术如颅骶疗法、内脏筋膜松弛术等都开始注重通过调节神经来缓解情绪问题。

在运动康复领域也注意到体态与情绪会相互影响。含胸驼背的体态与低落的情绪常常同时出现,且互相强化。肩颈紧绷的人大多也难以真正放松,身体姿势也在无声地诉说着心理状态。

尽管疼痛让人不舒服,但从进化角度看,它是我们身体一道重要的保护机制。就像内置的高级警报系统,一旦遇到真实或潜在的危险,比如碰到火、扭伤或感染,疼痛会立刻响起,强制我们关注受伤部位并迅速做出反应,躲避伤害或寻求帮助。它还会让我们记住这种难受的感觉,以后更加小心。

如果我们主动屏蔽身体的疼痛信号,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比如很多妈妈在哺乳期都可能遭遇急性乳腺炎——乳房红肿、搏动性疼痛本是身体发出的明确警报,提醒她们需要休息、及时排乳或治疗,但为了继续母乳喂养,有些人会选择服用强效止痛药暂时压住疼痛,忽略炎症的存在。这就像是强行关掉了火灾警报器,而实际的火源——细菌感染——并没有解除。在没有疼痛提醒的情况下,妈妈可能继续哺乳、劳累、甚至发展成乳腺脓肿,最终需要手术引流,恢复过程更漫长、也更痛苦。

类似地,许多女性在痛经时习惯强忍或频繁服用止痛药,却可能因此忽略背后潜藏的器质性问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或腺肌症。还有一些更年期女性反复出现关节痛,简单归因于“老了”,而忽视了激素变化引发的炎症状态和骨质疏松风险。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对女性而言,倾听身体的疼痛信号至关重要,而不是习惯性地忍耐或归咎于“理所当然”

二 当警报失灵:慢性疼痛的困境

疼痛虽然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守护者,但并非所有疼痛都扮演着积极的角色。有一类疼痛,它从“忠诚的警报器”变成了一个“持续不断的麻烦制造者”,这就是慢性疼痛,而女性恰恰更容易陷入这种困境

从纤维肌痛到慢性偏头痛,从紧张型头痛到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盆腔痛,女性罹患慢性疼痛的比例显著高于男性。这不仅仅是频率上的差异,更体现在疼痛体验的复杂性和持续性上。许多女性患者描述这种疼痛如影随形,如同一个看不见的负担,悄然侵蚀着她们的日常生活、工作效率甚至情感联结。为了更好地理解它,我们通常按持续时间将疼痛分为三个时期:

  1. 急性疼痛: 这是身体对明确损伤(如割伤、烫伤)发出的即时警报。它来得快去得也快,意义在于提醒我们停止活动、保护伤处,为修复争取时间。危险解除后疼痛便随之消失。
  2. 亚急性疼痛: 通常出现在受伤后3个月内,是从急性向慢性过渡的关键阶段。此时组织仍在修复,但炎症未完全消退,疼痛信号如过于敏感的警报般频繁“误报”。这是通过康复治疗阻断慢性化的重要窗口期。
  3. 慢性疼痛:当疼痛持续超过3个月,问题就变得复杂了。它不仅是最初的伤还在痛,更关键的是大脑和脊髓因为长期接收疼痛信号,变得高度敏感,一点点风吹草动就会拉响警报(中枢敏化)。这意味着即使原始损伤好了,被“训练”得高度敏感的神经系统也会自己维持和放大疼痛。

慢性疼痛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症状”,而是一种需要被独立认识和处理的“疾病状态”。这也是我们在临床工作中最常遇到、也最为复杂的情况。当疼痛进入慢性阶段,往往会伴随两个显著的变化:

一是情绪的高度参与。长期疼痛会引发焦虑、沮丧和恐惧,尤其当疼痛影响到照顾家庭或工作时,女性的自责和压力感往往更为突出,这些情绪压力又反过来降低疼痛阈值,加剧不适感,形成恶性循环。
二是代偿模式的广泛形成。身体是一个相互联动的整体,某一部位的疼痛会改变我们的运动模式,进而导致其他部位被迫代偿。例如,一位妈妈因长期抱孩子导致核心肌力减弱和腰背痛,她可能会不自觉地挺直腰板来代偿,久而久之又引发了颈肩部的僵硬和头痛。

从足底连接到头部的一条筋膜链

抱孩子怎么会扯到脖子呢?其实,由于人体的筋膜链的存在,这在康复实践中非常常见。面对慢性疼痛,传统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往往效果有限,必须采用整体视角进行评估和干预。因此,当您或您身边的女性亲友被持续不断的疼痛困扰时,请务必意识到:这很可能不是“忍一忍就能过去”的小毛病,而是身体发出的、需要被系统解读和应对的“求救信号”。越早进行整体性干预,不仅越容易修复,也越能避免后续复杂的代偿和情绪问题,让自己早日摆脱痛苦,重获生活的主动权。

三 为何疼痛“偏爱”女性:多重因素的交织

回到开篇那个我们熟悉的误解——“女人比男人更能忍痛”。我们或许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它:女性或许不是因为“更能忍”而承受得更多,而是因为承受得更多,才不得不“学会去忍”。 在社会结构对女性健康的长期忽视下,这种“忍耐”并非值得赞美的品格,而是一种无声的生存策略。

这篇文章仅供翻山会员阅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