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翻山」编辑部通讯
对女权主义者来说,危机(crisis)
从来不是陌生的字眼
在本期8月份的“编辑部来信”中,主要关注的内容包括:
- 全球性别行动近况:苏丹、美国、英国
- 中国大陆的性别行动观察:#MaskPark 与 #武汉大学事件
- 性别相关出版与发表:英文播客 Diabolical Lies
「翻山」 全新的推荐返现计划上线啦,所有读者都可以参与喔!
- 成功推荐第1位或第2位朋友订阅,可各获返现10元
- 从第3位起,每推荐1位朋友订阅,可获返现15元,同时,请添加小助手微信(fanshan_org)领取「翻山」团队准备的额外礼物 —— 《中国性别平等知情书单(含所有资源)》大礼包 🎁
以下是您的专属推荐链接,分享给朋友,开始领取返现:
%%{name}%% 推荐您以优惠价格订阅翻山: https://fanshan.org.cn/share/%%%%{uuid}%%%%
读者朋友们好,
进入八月,我们想从一个无法绕开的词谈起——危机(crisis)。
危机并不总是突如其来的,它往往是早已存在的结构性问题的聚合与放大。当它被推到台前时,我们才被迫去看见:哪些身体最先承受冲击,哪些声音最容易被忽视。
本月我们关注的几则新闻,都在不同层面上显现出这种危机逻辑:在苏丹,战争将女性与儿童的处境推到最脆弱的边缘;在欧美,LGBTQ+ 群体的权益保障正在经历制度化的退步;近日,英国传出消息,政府可能撤回对全球性别平等的援助承诺。与此同时,在中国本土,#MaskPark 和 #武汉大学事件同样让我们直面制度真空与公共对峙的困境。
在signs期刊的稿件邀约中,编辑们是这样解读“危机”的:
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正值美国“里根主义”和英国“撒切尔主义”兴起之初(强调自由市场、削弱福利与强硬治安的政治转向),英国文化研究的奠基者Stuart Hall(1978)将“危机”描述为一种 “意识形态的导体……用于建构一种威权共识与保守主义反扑”。
Hall的意思是:危机并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状态,而是一种被利用的叙事。它像是一条“导线”,把某些意识形态传导开来,让本来并不自然存在的“共识”被制造出来。所谓“威权共识”,就是当社会被灌输“危机迫在眉睫”时,人们会觉得强硬措施是理所当然的,从而让压制性的制度得到合理化。
换句话说,危机常常被当成政治工具:它既能制造恐慌,也能塑造一种对权力顺从的氛围。
全球性别近况
在八月,我们特别注意到三条消息:一条来自苏丹,一条关乎欧美的 LGBTQ+ 权益,另一条与英国的国际援助承诺相关。
苏丹:被命名的性别危机(gender crisis)
自 2023 年 4 月爆发武装冲突以来,苏丹一直陷入内战状态。交战双方主要是 苏丹武装部队(SAF) 和 快速支援部队(RSF),战争导致数百万人流离失所,大量基础设施崩溃。
在 8 月初,联合国将苏丹的局势定性为 “性别危机(Gender Crisis)”。这意味着:在国际话语层面,女性与儿童的处境不再被视为战争的“附带损害”,而是被明确写入危机的定义之中。
这种书写提醒我们:战争从来不是性别中立的。在暴力冲突中,妇女与儿童往往首先遭遇性暴力、强迫婚姻、医疗资源中断和长期的流离失所。而当“性别危机”被正式标注,它不仅仅是一个观察结果,更是一种政治意识的显现。它迫使各国和公众去承认:战争的性别化伤害需要被独立地看见、记录和回应。
美国:LGBTQ+ 权益的系统性倒退
我们关注到 THEM 平台(一个美国的关注性别与身份的公共媒体)最近发布了一篇文章,详细列举了美国政府在 2025 年初对 LGBTQ+ 群体发起的一系列政策攻击,成为一份关键的历史记录。我们摘录并转述其中几点核心变化,供读者参考:
- 推广毫无科学依据的“性别探索疗法”(gender exploratory therapy) —— 这是一种看似中立的谈话疗法(右翼老美也有自己的“话疗”),声称让青少年“探讨自己的身份”,但实际上的作用,常常是延迟或阻碍“性别确认医疗”,被许多机构视为一种换汤不换药的“同性恋纠正介入”
- 取消逾 8 亿美元 LGBTQ+ 健康研究经费
- 全面禁止跨性别者参加军队
- 压制性别认同数据的统计收集,将“LGBTQ”等标签从联邦调查与网站中删除。
- 关闭 LGBTQ 专属支持热线 —— 一条由政府运营的 988 自杀与危机热线,原本是为 LGBTQ+ 青少年提供的专线支持;撤资青年 LGBTQ 项目;
- 涉嫌摧毁避孕物资——包括 2600 万只避孕套、数百万剂避孕药与 HIV 预防药物 —— 部分由于全球“沉默规则”(global gag rule)再度生效,直接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服务。
- 对抗 LGBTQ 相关艺术与历史表达:移除著名同志代表Harvey Milk的船名 —— 美国防长 Pete Hegseth 下令将美国海军补给舰“USNS Harvey Milk”更名。这艘舰艇原本是为了纪念已故同性恋权利运动代表人物、韩国战争海军退伍军官 Harvey Milk 而命名的。这次更名发生在骄傲月期间,被外界广泛解读为故意的时间选择。
- ……
8月初,翻山的编辑之一从北美回国,路上和司机闲聊起川普,下意识被提醒道:“这才是他上台不过200天,还有好几年呢”。
英国:承诺的撤回
《卫报》在 8 月中旬报道,英国政府可能不再履行“到 2030 年,80% 外援项目必须涵盖性别平等”的承诺。
这个指标曾经支撑了非洲和南亚地区大量女性教育、医疗与生计项目,一旦削减,最先受到冲击的将是那些位于体系最外围的群体:乡村妇女合作社、性别暴力幸存者庇护所、以及依赖外援维持的生殖健康项目。
这里也值得特别指出:英国及其他国际援助机构,一直是中国性别平等进程中的关键支持力量之一。 并不是说中国的行动依赖或受制于外部政治,而是在性别资助的资金池里,最早意识到“性别议题值得资助”的,往往是这些性别意识比我们更先一步的发达国家。
当然,在地缘政治越发紧张的当前,“曾接受国际资助”成为许多行动者们的历史包袱。这一话题可以留待后续再详聊。
中国大陆的性别行动观察 - #MaskPark事件 和 #武汉大学事件
MaskPark 事件
- 事件起因
2025 年 7 月,一个名为 “MaskPark”的 Telegram 群组被曝光,群中传播着大量未经同意的女性私密影像。这些内容包括偷拍女性在公共厕所、商场试衣间、地铁,以及私人居所内的镜头,也有人分享女友或前女友的私密照片,甚至有性侵画面流出。据至今比较可靠的截图证据,MaskPark群组拥有至少 100,000 名男性成员
观察1:对加密平台的监管,在大陆似乎会自动进入一个死胡同
自由娜拉在7月31日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在针对女性的违法犯罪视频传播方面,Telegram 并不是“无法监管”,而是在中国大陆的法治规律里,很难形成有效监管。
长久以来,Telegram 以端对端加密、匿名注册、阅后即焚等功能著称,这使它成为偷拍、性别暴力影像传播、人口贩运等有组织犯罪的温床。
过去韩国在查办“N号房”案件时,Telegram一度拒绝配合。但随着 CEO Pavel Durov 在法国被捕,Telegram 的政策出现转向,也因为韩国政府的努力,韩国通信标准委员会 (KCSC,负责韩国网络内容的审查和监管的国家级半官方独立机构)最终与Telegram建立了一条热线,至今已提供过千条用户数据。
这一情况说明:如果平台愿意,它是有能力配合执法、删除和制裁非法影像的。 韩国甚至通过修法,要求平台对非法性影像承担连带法律责任。
在中国,这个问题的情况更加特殊。 2015 年,Telegram 在大陆被屏蔽,用户必须通过 VPN 才能登陆。对于想要取证报案的当事人而言,这意味着她们有时需要依赖 VPN 进入平台、截取证据,然后再提交给警方。可这种操作本身可能让报案过程陷入一种尴尬的处境:一方面,中国并没有完善的信息通讯违法犯罪防治办法,执法人员也缺乏性别敏感的办案能力;另一方面,自由娜拉也写到过:“此前有中国Deepfake受害者表示,去派出所报案时,警察对其通过VPN使用Telegram提出非议,而对追究施害者本身则很不积极。”
与此同时,媒体如《南华早报》也曾报道,中国公安部门事实上具备监控 Telegram 的技术手段,并且已经在毒品交易等领域有所应用。换句话说,当国家意愿足够时,它是能够“渗透并利用”这一平台的。但在涉及性别暴力的信息通讯案件中,这些技术并未被激活。 说到底,还是因为缺乏明确的、性别主流化的信息通讯法律依据。
观察2:中国大陆的独立调查行动与社群张力
另一层值得记录的情况是来自民间的应对。
在 MaskPark 被曝光初期,小红书、微博等平台上迅速出现了自发的独立调查行动。其中有一定组织性的代表社群是 @千纸平等社(现已更名为 @我即是她)。社群成员通过事实核查、信息整理等方式,试图建立某种持续性的应对。
但很快,社群内部出现了分歧:部分加入者发现发起人是一名生理男性,这在社群语境里引发了一些争议。经过讨论,男生发起人选择退出,随后衍生出新的追踪账号: @广州倡议CDIC。
这一过程折射出在女权断代的当下,一种更微妙的行动张力:在职业化的性别平等从业者中,男性一直是少数,但也像我们在《性别平等领域扫描 2024年》所提到的,全国收入前5的民间性别团队里,有两家的决策负责人由男性担当。而在 2023、2024 年后,随着“全女社群”理念的兴起,非职业化的、更草根的男性参与越发成为一个需要反复讨论和辩驳的议题。
翻过来讲,在一个伤害多发、信任稀缺的环境里,选择先划定边界,这种警觉本身,也是在危机中锻造的一种防御机制。这揭示了年轻行动者们在缺乏制度化支持时,不得不在 行动的协同 与 社群/身份的安全归属 之间,微妙地寻求一种平衡,才能继续往前走。
据我们了解,以上年轻社群暂时还未形成长期稳定的追踪策略,与此同时,这些调查社群的处境也指向了平台社会(i.e. 以互联网大平台为社会关系纽带)里行动力的脆弱:@我即是她 已经无法被搜索到,#maskpark话题也持续遭遇限流,公共热度正在迅速下降。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这些年轻行动者的努力,仍然是危机中最早显现的火光。希望持续关注#maskpark事件的伙伴们,也可以通过以下渠道持续跟进事件进展:
- @我即是她(小红书账号,已无法公开搜索到)
- @广州倡议CDIC(小红书账号)
- 自由娜拉:https://reurl.cc/9nVp8d
武汉大学事件:校内指控、司法裁定与舆论撕裂
- 事件经过
2023 年 7 月,武汉大学图书馆,一名姓肖的男生涉嫌性骚扰一位女生。女生录下了对方在其对面椅位做出疑似性动作的视频,在一系列校方处理的拖沓与压力中,选择将事件在网络上曝光,引发广泛舆论关注。武汉大学学生事务办公室随即对肖同学记过处分。 - 肖同学家长后来辩称其患有严重湿疹,视频中所谓行为更可能是“抓痒”而非不当行为,并出具医疗记录与多家医院诊断。杨同学在形势不利时选择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公开道歉与赔偿。2025 年 7 月 25 日,该案件在武汉开发区法院一审判决:无法判定肖同学实施了性骚扰行为。
法庭判决前后,网络上的争议和谣言猖獗不断,直到流量逐渐褪去的前一周,仍传出女生被香港浸会大学取消录取资格的讯息。然而以这起事件累计至今的证据为约束,在性骚扰防治制度更完善的香港,肖姓男生很有可能背负刑事责任。网络的造谣还非要碰瓷浸会大学,也令人啼笑皆非。
关于武汉大学事件本身的讨论,我们挣得同意,截取几位朋友圈的发言,供大家参考:
法律败诉 ≠女生说谎。她没有造假、没有歪曲,而是拿着证据走了正规程序。舆论却把败诉等同于诬告,这是非常恶意的曲解。
也就是说,所有说这是“诬告"的人,都是在联合法律标准、媒体话语和舆论环境,一起向女性发出一个恐吓信号:“你们女人遇到这种事情,最好忍着。
一看到判决结果我就知道又要猎巫了,果不其然。这集我们都看过,看过太多次。法庭上的败诉不等于诬告,你以为这个道理如此简单易懂,但有些人就是不明白,不愿意明白或纯粹不拥有那个理解能力,然而经历过这么多次咱们终于明白了——有些群体只是一直特别渴望塑造出一个又一个清纯无辜的男孩「胖猫」罢了,与此同时想象出一个无恶不作要对清纯男孩赶尽杀绝的的恶女「谭竹」,接着对着其中的一座塑像极尽所能地献花、摆席、唱颂歌,然后将另一个绑在高高的稻草堆上,一边撒尿一边叫骂,狂喜地看着她被痛苦地灼烧甚至期盼她的死亡,由此达到身心的高潮。这一切本来就是奔着猎巫去的,跟牠们讲事实、讲「不完美受害者」、讲法律的界定,只是对屎弹琴。算法确实为屎打造了铜墙铁壁一般的茧房,但有没有可能,不管茧房是否存在,这些生物都只会去寻找并认同牠们认同的逻辑和「事实」呢?以及,这样的茧房,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被鼓励建造的呢?对比同期骇人听闻却几乎没有媒体报道或评论的maskpark事件,什么能上热搜、什么会被大肆渲染,这片土壤长期以来到底在滋养放纵什么样的恶意和恶行,不必多说。
又想起了弦子,很多和弦子一样在遭遇相似事件后想要得到一个说法、维护自己正当权利但仅仅在法庭上得到一个「失败」结果的女人们,没有人幸免于此,而无端被造谣、被恐怖的暴力围剿导致最后死亡的,也绝不止那位粉头发的郑灵华妹妹。几年前我在弦子微博评论区表达了支持,仅仅因为那一条评论,直至现在我的微博还时不时收到辱骂和攻击,语言极其不堪入目,即使我为此关闭了私信,把能设置的都设置了,还是不能完全屏蔽这些信息。这些人跑到我的主页「视奸」(没有什么时候比现在更适合用这个词语了)我发的内容,在任意一条完全无关的微博评论区留下尿痕。我也以为我会对这些事情免疫,以为自己根本不会受到影响,但常常打开微博点开通知栏之后我的好心情还是会瞬间消失,像阳光大好的日子一打开门就被泼了粪,但最终我只是选择在看到之后逐一拉黑,因为和进化水平相差悬殊的物种对骂没有任何意义——也就是说,我仅因为对「败诉者」,也即这些人眼里的「诬告者」表达支持就遭受如此持久的攻击,这次事件当事人这两年以及当下正在经历的我不敢想。
但。但。不会如牠们所愿的,「我们不会被烧死的,永远不会。我们会一直说一直说一直说,直到到达恐惧的边缘,那背后站着的是什么,总有一天会知道。」
武大图书馆这件事里有一个很荒诞的面向,被优绩主义腌渍入味的“反击"行动,针对的是女生的论文、学历、获得教育资源的资格,以这些东西被剥夺作为最主要的“惩罚”之一。… 恐吓所诉诸的威胁轻薄得很好笑:我让你没学上!我让你失去好学生资格!
性别相关出版与发表
在6月、7月的编辑部通讯中,我们分别讨论了国际文学出版和国内的非虚构出版,今天特意想推荐一些播客类的内容。
在翻山小助手(id:fanshan_org)的朋友圈,我们已经推荐过cramped,欢迎大家去朋友圈翻阅~ 今天想说的另一档节目,虽然也是英文播客,但在中文平台很罕见被提及,它的名字叫 Diabolical Lies (中文大概可以翻译为:荒谬至极)
这是一档由两位女性评论和社会观察员 – caro claire burke 和 Katie Gatti Tassin 主持的长篇播客节目,在官方介绍中,她们自称这档节目“能让你在家庭聚会中让亲戚们无比抓狂”。
主播介绍
- caro claire burke
独立作家与文化评论人,长期关注性别政治、互联网文化和右翼思想的再包装。在播客中,她以犀利的批判风格见长,经常将社交媒体上的流行现象与更深层的意识形态框架联系起来。 - Katie Gatti Tassin
前财经与生活方式类博主,现为自由记者与评论人。她在节目中的风格更接近“系统拆解”,擅长将复杂的社会议题与经济逻辑抽丝剥茧,和 burke 的批判视角形成互补。她还在个人写作中关注资本主义与个体生活的关系。
遇到这档播客,是通过substack上的转推荐。我们立即被其中一期节目《瘦体文化》(Liv Schmidt and the Sexless Allure of Skinny Talk)吸引:
Liv Schmidt 是一位年轻的 TikTok 健康/瘦身博主,因持续发布“我一天里都吃些什么来保持形体”等内容而多次被封号。主流媒体(Wall Street Journal, NYT, EV Magazine)对此进行了不同解读:
- 批评者认为她传播了节食文化和“失调式饮食”;
- 支持者认为她“说出了真相”,展现了社会奖赏“瘦”的现实。
caro和Katie在节目中的点评与分析用词准确、角度深刻,有很多次互相碰撞的讨论都击中了事件关键:
- caro:瘦能带来更好的职业、生活和交际选择,这已经是经济学和社会学里被反复验证的经验。女性“追求瘦”是完全合理的市场反应,但不代表这个市场/系统本身是合理的。想瘦就像是个人财务管理的身体版(body equivalent of personal finance),都是在恶劣体制下做出的现实选择。
- Katie:Liv代表了新一代网红里 “审美冷感 + 瘦即清醒” 的新话术,把节食描述为“平静、自由、透明”。Liv的瘦与性欲无关,而是与控制、精英审美、经济安全挂钩。
这期节目里,照应回中国大陆的一例问题是:
“女性一边追求某种身体理想,一边声称这是自我赋权(self-empowering),这说得通吗?”
在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过程中,Kaite的一句发言引来了caro的盛赞,当即表明要为这句话申请专利:
在身体的课题上,赋权不是重点,回归身体本身才是。
“Empowerment is not the point. Embodiment is.”
Kaite明确指出赋权( empowerment) 这个词在当下被滥用了:“我们说 empowering,就好像那意味着某种女权的胜利,但它的本意是获得权力,而在一个奖赏瘦身的社会里,瘦确实会带来权力。”
“你可能正在‘被赋权’,但你同时是从身体中撤离的。你不再听自己的感觉,只听工具、规则、卡路里、步数。”
“所以,empowerment 是社会给予你的奖赏,不等于你在控制自己的生活…更重要的是 “embodiment”(回到身体)”
除了这期节目以外,Diabolical Lies定期发布2小时时长的、性别视角下的社会评论,每期内容所投入的研究工作,以及两位主播现场口喷的精彩思辨都十分有料。这档节目是付费制的,转换成人民币并不便宜,但从刚接触到这档节目的一个月前至今,编辑部私下里也觉得,全网找不到比这档节目更深刻、更回应当下的大脑养料了。
最后,因为英文内容汲取起来可能有些困难,我们也附上一套时不时会用的方法,可惜仅限macbook:
- 从苹果的播客软件(apple podcast)进入某期具体节目,在右侧的...(三个点)里,找到节目的全文转译(transcript)下载下来
- 在这个平台上,按照指示,将下载好的文件上传进去,即可得到一份节目的逐字稿.text文档
- 在随意AI软件中翻译,得出中文全文
以上是我们整理的八月一些性别现场的记录与思考。
如果你愿意和我们分享你所在城市正在发生的事、你挂念的问题,或希望未来能看到某个主题被持续追踪,欢迎随时写信来。也可以添加我们的小助手微信:fanshan_org,或在小红书留言~
下周继续见!
——翻山编辑部
评论区